近日,遵义的“两连塌”敲响了中国式危楼的警钟,住建部紧急召开全国老楼危楼安全排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老楼危楼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那么,小编就为大家扒一扒中国式危楼都有哪些常见病:
1违法加盖
发病部位:
以城中村、城郊村为主。
典型病例:
遵义6月9日凌晨那起塌楼即是违法加盖所致。根据调查结论,本来只有三层后来居然加盖到7层。这是最新一起引起全国上下关注的城中村、城郊村违法加盖导致的恶性事件。老实说,为了能多得房租,或者多拿拆迁款,全国各地都在违法加盖,媒体把这种一哄而上地违法加盖形象地称之为“种房子”,大多数有过大中城市的生活经历,应该对于城中村、城郊村村民“种房子”之事见怪不怪,违法加盖导致的事故接二连三。
2老旧建筑
发病部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建筑”,且大多是砖混结构。
典型病例:
遵义6月14日凌晨倒塌的楼房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建筑本来短命,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房屋,过低的技术标准,也这一批建筑“先天不足”,近些年事故频发。去年,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的“旧楼”突然倒塌,一时间引发全社会对于“老旧建筑”质量问题的普遍担忧。媒体曾有报道,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房子已算旧宅,也有机构估算过,中国有22%的存量房是在2000年以前建筑的,如此说来,发病群体总体数量可谓庞大,绝不敢忽视。
3海砂危楼
发病部位:
限于沿海城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可以说是地方性疾病。
典型病例:
2013年,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因为使用海砂被央视315曝光。使用不合格海砂混凝土将直接影响房屋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但基于成本原因,很多无良心的开发商选择“海砂”做建筑混凝土。不幸的是,“海砂危楼”在深圳比比皆是,这一度让人“谈砂色变”,东南沿海多个城市紧急关注当地建筑材料。
4瓷砖脱落 “皮肤病”高发
发病部位:
限于以瓷砖做外墙装饰的高层建筑。但由于很多地方已经明令禁止,高层建筑的“皮肤病”发病群体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说,各地禁令生效之前的高层建筑乃是“病毒携带者”,是高发、易发群体。
典型病例:
在各地明令禁止之后,新建的高层建筑“皮肤病”得到根治,但之前的高层建筑正进入“皮肤病”高发期。“天上掉瓷砖”,砸不到人或物,万幸!砸到了,轻伤还算侥幸,但不幸的是,出人命不是一两次了!最近,西安发生一起13岁男孩在放学路上被砸中的生命杯具……这病,得治!赶紧治!不然,后患无穷。
5外保温层脱落
发病部位:
限于使用外墙保温材料的建筑。外墙保温出现墙面问题的时间,一般会在施工完毕后一段时间,或经冬夏气温循环变化后出现,其隐藏的质量或施工问题引发了这些问题。
典型病例:
外墙保温层是新房施工交付前的最后一道环节。据了解,近期,合肥有多个小区出现外墙保温层脱落现象。今年4月,合肥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后不久,位于省城临泉路与新蚌埠路交口的临泉花苑小区内,5号居民楼的外墙保温层出事了,面积几十平方的保温层像下雨般纷纷掉落。外保温层除了受气温变化影响以外,使用材料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不注意等原因也会容易出现移位、空鼓、脱落,浆体保温层存在空鼓和脱落。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墙面的保温效果会大打折扣。
6渗漏、裂缝
发病部位:
建筑内部墙体、屋面为高发区。
典型病例:
门窗渗漏、屋面渗漏、外墙渗漏、墙体裂缝,这是市民对房屋质量投诉最多的问题。房屋建筑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其在建成之后会产生渗漏及裂缝等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2010年,南昌经纬府邸业主张女士,因新房墙体裂缝反复维修无济于事,无奈只有一再投诉此事。事隔5年,张女士再次投诉,5年过去,张女士家的墙体裂缝依旧修了再裂且大面积存在,与此同时,卧室、阳台等多处出现漏水现象,同样修完再漏。张女士家的房屋质量问题仿佛陷入无解死循环,成为永远修不好的房屋了。
7地基沉降
发病部位:
任何建筑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典型病例:
开挖地下停车场,机械打桩的振动,会导致附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房症状;大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等,均会造成房屋地基基础的下沉、变形及承载力降低,进而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2015年5月14日,石景嘉园是北京石景山区的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居民刚入住5年,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2号楼地基出现了沉降,其它楼也有类似问题,由于地基沉降,小区的自来水管也经常爆裂,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8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发病部位:
任何建筑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尽管一些偷工减料的行为对楼房的主体框架不会造成致命影响,但许多小毛病加在一起,会使楼房抗震和安全标准达不到当初的设计要求。
典型病例:
近年来兴起的对工程建设速度的盲目追求,不合理的低价中标,为大批伪劣建材进入市场开辟“康庄大道”。去年6月25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河南南阳“瘦身钢筋”一事。南阳市高新区三杰盛世城楼盘,在钢筋制作区看到工人正在用钢筋调直机加工钢筋,直径10毫米的钢筋拉伸后只有8毫米,6毫米钢筋拉完不到5毫米,而8毫米的钢筋最后只剩下6毫米,甚至是5.7毫米。这样的钢筋用在建筑中非常危险。地震来临时,这种钢筋已经到变形的极限,建筑物就会垮掉。此外,房子的承重力也会下降,越高的楼,危害越严重。
9野蛮装修
发病部位:
任何建筑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典型案例:
敲敲打打的装修也被视为造成危房的重要原因,一些建设年代并不久远的小区也出现了一些危房。在网上搜索扬州香泉岭小区,有网站资料显示,该小区建成年代为2007年。然而,就在2014年,该小区的一户业主因为野蛮装修,让自己的房子成了“危房”,甚至危及整栋楼的安全。
10设计不合理
发病部位:
建筑设计前期出现的问题,“娘胎”里带的毛病。
典型案例:
2015年5月,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西侧,一果园内正在施工的二层建筑屋顶,发生整体坍塌。建筑专家表示,坍塌建筑设计极可能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南侧棚顶的矮墙极有可能是一道女儿墙,棚顶的塑料布和沙子应该是做防水、隔热的建筑材料,而这些极有可能造成二层立柱因载荷过大,或受力状态发生变化而坍塌。总体来说,这种设计本身存在严重不合理,有很高的随意性。
在中国,“未老先衰”的建筑并不少见。然而,“英年早逝”并不是中国几千年建筑业固有的基因,它只是一个时代病。相信随着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百年建筑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