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不少城市在这十多年里所塑造的面貌,甚至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将近百年的面貌;其中,大型的公共建筑、地标建筑,更是城市面貌的重要构成要素。

  但是确有一个普遍的显现:那就是多数城市中,极为重要的建筑个大型商业设施,都是国外建筑师创作,中国的建筑师,在这期间,逐渐丧失了占据自家舞台的机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SOM、KPF、Gensler和ASGG几乎已经垄断了我国地标级超高层建筑的市场,而那些高端商业项目,又基本上被凯里森、捷德和RTKL所包揽,还有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GMP、福斯特等等;

  可以说,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建筑市场养活了世界上一般的事务所,可偏偏中国的建筑师,却没能抓住机会大放异彩。

  按理说,中国城市的发展确实是慢于西方的,在建筑方面的学习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这其中,中国的建筑师们,有没有因此交过过于昂贵的学费呢?

  其实如果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不能单纯地吧贼人归咎于喜好国外设计的决策者,更多的应该去反思一下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问题。

  1“重工程、轻创作”的行业传统

  很多设计企业认为,项目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能够获得利润的“工程”。有原创的主导权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没有也无所谓。

  在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开发推进建筑项目的时候,国外的商业性事务所想的是如何快速扩张、树立品牌,而国内的企业则正为拿到的施工图升华的合同而洋洋得意。

  在管理层们看来,原创=烧钱;出去主创团队的人员投入不说,汇报的差旅成本、效果图、模型、多媒体、动画、文本等等,这些就已经占据了企业开支的大头,而且这些成本很可能没有回报。

  这样一对比,施工图这笔客观的设计费可要好赚多了,只要广泛的参与,就可以轻轻松松养活一大家子人;施工图单位介入项目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成型,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形成,配合一下现场的服务就行;而且这些都有合同和收费节点的保障,就连最后晒印蓝图的分数都明确写在了合同里。

  可毕竟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等做了几个项目,转到钱了,想着要去做做原创,可这个时候,市场早已流失;政府和开发商已经认定了:本地设计企业的方案不行,只能去做一做施工图。、

  最初国家制定的规则,并没有对国外建筑师开放施工图的权限,这其实已经是很保护本土企业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给国外建筑师节省了大量的后期人力资源,然他们迅速实现了“高周转”,在快速承接大量项目原创设计的同时,还能迅速渗透进二三线城市。

  境外事务所,1-2人就可以跟完一个几十万平方米的大项目,而在LDI设计院,这样的项目可能需要30-50人的团队才可以完成,耗费的时间也是外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而且,一般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后期才会逐渐暴露,在业主那里,通常会认为这是LDI的责任,不会理解是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成全的外方,解放了他们的生产力,却在最后成为了背锅的哪一个,还丧失了自己业界的信任。

  此外,深化方建筑师旺旺对方案方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老外不懂规范,到最后设计还是得靠国内的搞定;虽然国内庞大的规范系统给我们的建筑师提供了一技之长,可长期推崇规范,也会限制设计的自由。

  毕竟设计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加之规范往往落后于实践,并且有很多不和常理的地方,一个从满足规范出发的设计通常也都是平淡无奇的。

  2 缺乏创见性的理论探索

  从业建筑师容易忽视理论研究,即便做课题,重视实操性,缺乏创见性。

  理论,其实也是行业内高等的公关手段;因为理论承载着你的价值观念,一旦这个观念成功输出给别人了,那么项目自然是水到渠成。你再怎么反驳都无济于事。

  比如,“小街区、密路网”这个理念的成功推广,瞬间就让SOM获得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订单,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核心区域的重点建筑。

  再比如,TOD和站城一体化,让日建等一大批外企逐渐渗透进交通建筑项目,这领域原本一直以来都是相对封闭并且有国内设计企业占据的市场。

  在来看看我们的设计企业,哪怕仅仅只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城市建设,也没有哪家是可以做到这种简洁且具有辨识度的设计理念;有关项目汇报的PPT,所引述的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喊得也是别人的口号。

  再不然就是堆砌一堆的过往案例,想着过归纳总结别人的观点来寻找相关结论,可这一方法在逻辑上本身就没有什么说服力,更有企图研究别人的漏洞,来彰显自己的优势,仿佛就是为了坐实自己LDI的身份。

  最终就是,乏力的理论就好比小米加步枪来对抗核武器一样。

  其实,我们这两千多年以来的明星建筑师的群体中,不是没有真正做实事有实力的人,甚至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建筑普利策奖;可这些建筑师们似乎都想着“归隐山林”。他们不掺和复杂而又混乱,还不一定能出作品的城市,更愿意在乡野田间里头,寻找他们的世外桃源。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城市问题是中国建筑师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放弃对城市复杂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也就丧失了面向未来发展的窗口。

  3 设计人才流失严重,建筑师职业寿命短暂

  有想法的人不是被繁重的产值压力磨平,就是流失掉了。

  加之一直被诟病的待遇、加班等问题,一线设计师们的流失已经是常见问题,转行的、转岗的、转领导的……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寿命在不断缩短,设计团队空心化,只能不断地吸纳新人。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在很多竞赛的舞台上总是拼不过那些境外的老牌事务所;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设计师都是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有经验的人都只是动动嘴巴,指导指导;而境外的那些都是有着多年设计经验的老人,我们去和人家对决,自然是占下风。

  虽然国内的市场艰难,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国建筑师在这十多年中付出过的努力,中国城市面貌的改变离不开中国建筑师的辛苦付出;虽然数量少,但依然有一批优秀的本土作品诞生。原创作品,永远不怕小,不怕晚。

  在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机遇在等待,但在机遇到来之前,我们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需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让市场能够更加开放、公平、透明;以此激励竞争,让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建筑师们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味地去维护已经危及重重的施工图资质不会让我们变得强大,及时这方面的市场不开放给境外的建筑师,也可能会被施工企业所觊觎。

  其次,对于一些高新企业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可以持续不断地对基础学科给到大力的支持,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只要基础学科强大,不怕企业行业走不远。

  原创的理论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基础研究和探索,虽然很多时候它确实没有办法产生直接的汇报,但这却是之城学科和企业发展的基础。

  最后,已经开始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虽然遭到了多方面的困境以及不少设计师的谨慎,但这条路应该是可以给建筑师这个职业的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善;如果真的成功,那设计师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些,这或许是改变行业传统的一个机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