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1、按交叉口形式分类
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
2、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
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
3、按交通控制分类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4、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
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C类:环形交叉口
二、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1、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左转车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
(3)变左转为右转
(4)环形交通
3、渠化交通组织
4、调整交通组织
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
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
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
3、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三、简单交叉口设计
1、交叉口的车道宽度
一般采用3.0~3.5米,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8m。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2、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3、交叉口的视距
概念:交叉口转角处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成为视距三角形。
作用:为保证安全,应清除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的一切障碍物。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路面1.2m的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的停车视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的停车视距
交叉口直行车 设计速度(km/h) |
60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0 |
安全停车视距Ss(m) |
75 |
60 |
50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0 |
视距三角形
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1)根据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计算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根据交叉口车道数和交通组织划分进出口各车道;
(3)绘制直行车与左转车的行驶轨迹线,找出最不利点;
(4)从最不利点沿行车轨迹线向后分别量取停车视距,并联成三角形。
4、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宜为圆曲线或复曲线,其转弯半径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可按路缘石转弯半径表选定。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m-10m。
路缘石转弯半径
右转弯设计车速(km/h) |
30 |
25 |
20 |
15 |
无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半径(m) |
25 |
20 |
15 |
10 |
注:有非机动车道时,推荐转弯半径可减去非机动车道及机非分隔带的宽度。
5、交叉口拓宽设计
1)进口
进口道长度由展宽渐变段长度(Lt)与展宽段(Ld)组成。渐变段长度按车辆以70%路段设计车速行驶3s横移一条车道时来计算确定。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支路20m,次干路25m,主干路30~35m。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辆排队长度影响。侯驶车辆排队长度(Ls)可由下式确定:
Ls=9N
式中:N———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排队车辆数。
当需设两条转弯专用车道时,展宽段长度可取一条专用车道长度的60%。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支路30~40m,次干路50~70m,主干路70~90m,与支路相交取下限,与主干路相交取上限。
2)出口
出口车道数应与上游个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条件受限的改建交叉口,流入最大进口车道数可减少一条。相邻进口道设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到应该展宽一条右转专用出口车道。
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应小于路段车道宽度,宜为3.5m,条件受限制的改建交叉口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25m。
出口道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该小于30~60m,交通量大主干路的取上限,其他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再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
灯控路口进出口展宽图示
四、 环形交叉口设计
特点:在交叉口中央设置环岛,用环道组织交通,车辆都绕岛单向逆行。
设计内容:中心岛形状与尺寸、环道宽度、通行能力验算、环道外缘石及进出口设计、竖向设计。
1、中心岛的形状与尺寸
• 形状:圆形、椭圆形、卵形、方角圆形、菱角圆形等。
• 尺寸:中心岛半径按下式计算
1) 满足环道设计速度中心岛最小半径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车辆绕道设计速度(km/h);环道设计速度应按照相交道路中最大设计速度的50%~70%计取,车速较大的,宜取较小的系数值。
-横向力系数,取值0.14~0.18;
-环道横坡度(%),取值1.5~2.0%;
b—内侧车道道宽(含车道加宽),可取值5.5米(大型车)。
中心岛最小半径与相应的环岛设计速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环道设计车速与中心岛最小半径
环道设计车速(km/h) |
20 |
25 |
30 |
35 |
40 |
中心岛最小半径(m) |
20 |
25 |
35 |
50 |
65 |
2) 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以环岛设计速度行驶4s的距离,行驶铰接车时,最小交织长度应不小于30m。最小交织长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最短交织段长度
环道计算车速(km/h) |
20 |
25 |
30 |
35 |
40 |
最短交织段长度(m) |
25 |
30 |
35 |
40 |
45 |
满足相邻两条道路交角间的交织段长度及其对应的中心岛该段的圆弧半径由下式确定:
式中:
——相邻两条相交道路间的交角(度);
——最短交织段长度(m)。
2、环道的宽度
1)环道车道数
环道车道数以2-3条。对现有大型环形交叉的改建或具有特殊要求的可放宽要求。
2)环道宽度
环道上每条车道的宽度为正常的车道宽度加上弯道上车道加宽宽度。环道上车道加宽值列于表:
环道上车道加宽值(m)
中心岛半径(m) |
10<rc≤15 |
15<rc≤20 |
20<rc≤30 |
30<rc≤40 |
40<rc≤50 |
50<rc≤60 |
|
车型 |
小型车 |
0.80 |
0.70 |
0.60 |
0.50 |
0.40 |
0.40 |
大型车 |
3.00 |
2.40 |
1.80 |
1.30 |
1.00 |
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