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为了建立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在郑东新区进行一系列“便民中心”规划和建设;我们也有幸参加了郑东新区龙翼五街便民中心项目的设计及建设。通过郑东新区龙翼五街便民中心项目的案例分析及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发掘及探索其作为新型社区综合配套功能的必要性及涵盖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总结拟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创新之处等观点,建立一套不同层级社区的配套设施类型与建设指标体系,为社区功能完善提供支撑,为中小城市设施配建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配套、整合、综合转型

一、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迁移的增加,居住区的人口密度日益增加,但相应的生活配套还是遵循老的国家规范建设或利用已有的生活配套设施,造成居民为了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或就医培训的出行和城市必要的使用功能相冲突,交通拥堵,资源浪费。

国家虽然不断强化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规范要求,在社区服务功能的构建以及建设标准上缺乏相对应的指导性内容,从而难以保障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有序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市场开发为主的建设模式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供支撑,也需建立不同层级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类型及建设指标体系。由于规划界对社区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导致社区规划在实践上缺乏适宜于城市发展的标准及指标体系,造成很多人甚至一些规划管理者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相关概念混淆不清,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适从。因此,对于指标体系的完善还需斟酌完善,各个城市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区配套设施标准。

1.国内外技术动态

美国建筑师佩里在 1929 年提出的“邻里单位”思想对于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影响最大。“邻里单位”思想强调了人本主义思想及经济平衡理念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导思想及基本法则,强调邻里中心需有充分及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在具体的设施规划方法层面,该思想提出的“社区规模”、“服务半径”至今仍然作为社区规划主要控制要素。另外,以单位人口规模(千人指标)作为配建方法,在目前的指标体系中仍然被使用。在这些方法的影响后,产生的是社区配套服务就近获得和服务分层配套思想。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90 年代初,美国一些学者基于郊区的无序蔓延而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产生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兴起了一个新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otraditionalplanning),后来更名为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贯穿这样一种理念:公共领域的重要性必须高于私人利益。在社区规划及邻里关系建立上,新城市主义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由 Peter Calthorpe 提出;另一种是 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模式,即指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由 AndresDuany 与EliZabeth PlaterZyberk 夫妇(合称 DPZ)提出。TOD 模式设想在社区中心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和商业设施,使整个社区具有居住、商业、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等公共功能;TND 模式强调复合并均衡的使用功能,其功能包括居住、购物、工作、就学、宗教活动、娱乐。在步行距离内布置活动中心、幼儿园、中小学、公交站等,这些无疑是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式的一种探索。另外在社区管理上,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新家坡、日本的等国家创新性的提出了适宜各国发展社区管理机制。在社区设施配置上,日本更是针对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养老、福利、卫生服务体系及运作模式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目前国内涌现了众多不同门类学科学者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

2.必要性及可行性

长期以来,学界针对中小城市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较少,尤其是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研究更少。而且城市社区规划所依据的“设计规范”等相关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于居民生活发展需求。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居住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传统的衣食住行已不能满足新形态下的“以人文本”的使用模式,交通拥挤混乱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设施重复配套建设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急需拥有在新常态下的一个综合社区服务配,它应该是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整合多个聚集组团,满足居民就近便捷简单的衣食住行,甚至就医、文化培训功能的多功能社区服务配套设施。

首先,本研究进行城市社区配套服务设施配置与规划对策研究。在学科理论上可以丰富城市社区单元的规划方法与建设模式,在应用上可以建立其有效的社区单元层级建构模式、配套设施指标体系及设施的建设类型与规模。为城市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供建设模式,为城市推进社区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依据。

通过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控规中关于公共设施控制部分的编制内容。把社区按建制纳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为社区土地的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社区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综合转型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目标与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建立一套不同社区层级下的配套服务设施类型及建设规模指标体系,揭示城市社区划分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社区重构的原则、社区建构方案,明确城市不同层级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类型与规模,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在理论上建立起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指标体系与社区单元重构的方法,在实践上为城市的社区单元建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政府的建设管理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2.研究内容

结合其它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研究适宜城市街道、社居委两个层级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建设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城市街道、社区划分及其规模,研究街道、社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相关内容,发现并总结目前街道与社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2)社区规模梯级划分、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指标体系、社区发展单重构和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配置。

3)建立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上,强调研究的整合和借鉴,以现有的技术规定、各专项规划、相关案例等为依据,针对城市实际情况,对社区指标体系进行整合与借鉴;

4)针对现有街道和社区规模的不同,以服务半径和出行时间为参考,提出不同级别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具体包括:社区行政管理服务、社区治安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公共利服务、社区文体服务(室内外)等服务系统。

5)在确定各层级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类型和规模的基础上,对配套设施进行空间布局,安排各项设施落地。

6)中小城市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实施与管理措施。着重从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的实施模式、新型管理模式创新、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准市场化经营模式等方面对配套设施建设提出建设指引等。

三、研究拟解决问题

1.指导思想

便民服务中心是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市场,围绕居住配套功能,跳出零散商铺的传统概念,立足于“大社区”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打造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办公、托老等于一体的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主要包括一站式便民办事大厅、医疗养老设施、文化活动设施和生活型商业。各种类别的生活型信息在这里高度集合,有机组织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活性“微城市”,吸引四面八方的居民前来休闲、购物、娱乐、锻炼、办公等,形成区域性的“生活中心”。

2.理念及意向

1)定位

市场定位:一站式社区型生活服务中心

功能定位:集政务服务、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生活服务为一体

客群定位:全客层,周边0.5—1.5公里范围内2—3万居民

业态定位:行政办公+零售+餐饮+生活配套

2)业态布局

建筑规模

服务人口

功能内容

备注

1.2万平方米

3-10万人

行政事业

便民事务中心(1000平方米,含300平方米便民服务窗口)

公益性设施:7000平方米

商业设施:5000平方米

58%公共管理服务+42%商业

医疗养老

卫生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

托老所(1000平方米)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中心、综合健身馆(共3000平方米)

生活性商业

菜市场(2000 平方米)

小型超市(300平方米)

餐饮(700平方米)

其余生活型商业(2000平方米)

12项必备业态(银行、超市、邮政、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点、社区活动中心、菜市场、医疗卫生)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分布于不同楼层;主力店,各业态的龙头,具有较强的聚客能力,和导向作用;特色性商业,吸引客流,丰富业态。

布局原则:商业价值最高的位置布局零售类业态,其次的位置布局配套类业态,最弱的位置布局餐饮类业态。

占比原则:零售业数量占比50%,面积控制在30%以内;非零售业数量占比50%,面积控制在70%以内。

业态落位原则:1、2层以购物为主,配套、餐饮为辅;3、4层以餐饮为主,配套为辅,4层以上以创意办公为主。

3)规划要点

1、公益类与非公益类业态功能分区要明显;

2、尽量保持盈利性商业的独立性、完整性;

3、可考虑公益类业态与营利型商业业态的人流共享性,通过交通动线的合理设计,公益类业态人流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能为商业业态提升人流;

4、尽量保持沿街面的完整性,避免出现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状;

5、通过公共设施及共享空间,聚集、引导人流,营造内部良好气氛;

6、考虑广告位的统一设置。

4)人流动线

焦点型人流动线要以简单易达为主,增强商业的到达便利性,提高消费频率;人流焦点设置在两条街、路的交汇处,尽可能的直接拉动两条街的人流;人流焦点设置在主干道,尽可能的吸引外部人流;在展示面较长的沿街人流动线处理上可略加变化,勾勒弧线,表现层次感。

端点型人流动线设置在商业的两端,尽可能的引导人流经过更多的商业;人流端点一个或多个临道路分布,剩余吸引外部人流。

5)特殊位置

出入口:公益性业态出入口设置在非临街面,尽量不破坏沿街面的整体性;商业出入口尽量设置在主干道,提高昭示性,避免设置过多台阶,如不可避免可用缓坡代替;商业主入口门前尽量设置公共空间,营造领域感和良好形象,以聚集人气。

共享空间:商业主入口设置开场性的公共广场,保持商业的可视性;共享空间设置小型标志性建筑物及休息场所,注重与景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结合。

3.交通组织

因项目受用地条件所限,龙翼五街便民中心的机动车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地块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入口与场地内部环路相通。龙湖中环路和龙翼五街交叉口处将建筑的一、二层打开,结合人流的集散合理地设计节点及广场,形成便民中心的形象入口广场空间。沿主要道路两界面设置商业部分的出入口,增强商业的到达便利性,提高消费频率。

结合某些对外性较强功能性质,沿龙翼五街的北部由南向北分别设置邮政通讯服务网点、银行和派出所的主要出入口,并且结合入口广场解决人流集散问题。派出所出入口布置在龙翼五街临中小学用地处,并设前置广场来满足功能需求;办事大厅及托老所、卫生服务站入口分别布置在场地的东北侧、临中小学用地方向;菜市场出入口布置在建筑的西北部、临金融用地方向,从而形成既相对独立,又交通便捷的用地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菜市场对其他功能的干扰与影响;其他公益性功能部分的出入口则布置在内街区域,从而形成一个通过内街带动整体商业灵动性,各功能部分互不干扰的交通流线系统。

4.业态分区

考虑项目空间使用功能上的多元化,平面布局中通过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空间,解决不同功能之间的和谐共处。由建筑形成了延展的广场及院落的组合空间,也形成了开放和私密、动与静的分区处理。功能结构以将公益类和非公益类明确分区为原则,将商业布置在沿龙湖中环路和沿龙翼五街,功能独立而又完整;创新创意综合体布置在南侧临龙湖中环路处,在营造气质挺拔的城市界面的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高层建筑对中小学用地日照的影响。

以公益部分带动商业,引导人流为原则,将公益部分的配套设施布置在场地的内侧,开辟特色商业内庭院空间,打造内外商业双界面。派出所布置在沿龙翼五街临中小学地块处,交通便利的同时也有独立的场地与出入口;并在临场地东南侧的界面分别设置办事大厅、托老所及卫生服务站的出入口,这三部分均通过临近龙翼五街北部的入口广场进入场地;便民超市位于地块西北侧,同菜市场临近单又不互相干扰;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健身馆则位于便民超市的上方三、四层;其他生活性商业则布置在商业内街的西北及东北侧的区域。

5.动线设计

由于“便民服务中心”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组织便捷清晰的功能流线,且应效避免各功能间的互相干扰,为保证建筑临街面的完整性的同时解决复杂的功能及流线的组织,本方案在首层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打造商业内街的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各功能模块设置独立出入口,。

通过对人流来源、活动流线及集散空间的分析得知龙湖中环路和龙翼五街交叉口处是人流大量集散的场地,同时也是便民服务中心非常重要的形象角度。设计合理地结合人流活动流线,在龙湖中环路和龙翼五街交叉口处将建筑的底层打开,结合道路交叉点处的节点景观广场,设置该服务中心最为重要的形象出入口,形成焦点型的人流动线,形成内部的商业动线入口,尽可能地直接拉动,创造无限商机。

结合开敞的动线节点,利用建筑本身的形态围合出便民中心的景观内庭院,围绕内庭院合理的布置商业设施及配套公益性商业设施。有意地将社区配套公益性商业设施设置在中庭的内凹界面处,将商业布置在外凸的内庭界面处。并且将北部公益性业态底层打开,将北部公益性功能空间与中心商业内街空间相连通,从而形成内部动线与外部流线相互贯穿、互相引导的整体动态,尽可能地通过流线的合理设计引导外部人流在行径中经过更多的商业,从而带动商业提高商业价值。

绿化景观则依据商业人流动线,在入口广场及各个节点处重点设计;适当的引入喜阴耐候植被,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绿植突出景观的立体性、使用植株的颜色特点进行符号式设计;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们商业行为需要为设计的基础,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

6.形态设计

由于公益性设施和创新创意综合体按照不同使用功能、结合场地现状与交通现状,需塑造不同的城市界面和形象。并建筑造型结合各个使用单元,通过形体组合、穿插设计,体现紧凑高效的服务精神。

龙翼五街便民服务中心考虑自身的特殊性格特征,力求通过简洁、完整的建筑形象体现其现代、大气的性格特征体现了政府的亲民形象;外形简洁干练、端庄儒雅,虚实对比强烈,局部架空空间与水平舒展立面形成对比与点缀,主体立面的开窗形式与两端山墙的悬挑,突出了建筑造型的文雅与新颖,强调了龙翼五街便民服务中心的时代感与体积感。本着以人为本,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打造便捷、高效的环境,彰显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性格特性;整体建筑造型结合周边环境统一考虑、设计,力求将其打造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

四、项目预期成果及目标

本项目研究创新点也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对城市社区配套设施服务体系的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层级划分与单元重构方案,从城市规划角度确保配套服务设施的空间需求;通过选取具体街道和社区,探索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模式,提出政府引导与管理实施的路径,以期为宣城市推进社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提供科学参考,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该理论研究可广泛应用于有关城市的规划与单体方案设计;通过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等方式,建立起一套不同层级社区的配套设施类型与建设指标体系,为社区功能完善提供支撑,为中小城市设施配建体系提供参考。建立不同层级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类型及建设指标体系,为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供支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