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现代西方城市进程化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随着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出现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贫民窟等问题严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城市人口大爆炸。圈地占用农田规模有增无减,大批失地农民从田间涌入城市。城乡手工业者也纷纷破产,投入城市雇佣大军中。造成大城市的人口爆炸。二是城市平民窟的涌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导致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贫民区。三是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劳动者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城市中出现严重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现象,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四是城市内居住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2相应对策

2.1城市规划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霍华德于1898年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分散大城市过多的人口,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乡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就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为缓解城市技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心中心地域去。

赖特的“广亩城市”。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广亩城市成为城市分散主义的代表思想,广亩城市的核心是没有城市的城市,应该用社团取代,可见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城市分散主义观点。

戈涅的“工业城市”。1901年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工业城市,城市人口为35000人,城市具有各功能,中央为市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医疗区在城北上坡向阳,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域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深入城市内部。工业城市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对工业化时代城市进程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盖迪斯和芒福德的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盖迪斯和芒福德在城乡区域规划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日后城乡区域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他们提出地点——工作——人三者结合的思想,揭示了城市和乡村内在联系,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二者作为共同体来研究,统一建立城市和乡村两个区域的规划工作。15年后,芒福德出版了《城市的文化》一书,支持了盖迪斯的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解决城市问题,在其论述中更多地体现出对建筑和工程等内容的关心。柯布西埃的城市空间布局强调提高建筑密度来缓减城市人口和改善人居环境问题。他并没有将中心城市人口转移到周边的卫星城内。

2.2《雅典宪章》以及其他城市建设法律条款的颁布

 1928年《雅典宪章》诞生,它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理论走向成熟。主要的贡献有:认识到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创造性的概括了城市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四大功能;提出保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的重要性。宪章中对城市的规划出发点的捕捉更加倾向于公民自身的利益。

2.3早期郊区化运动和卫星城的兴起 

上世纪5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离心运动,即郊区化现象。由于大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居民纷纷迁向郊区和其他与城市比邻的地域,分布呈离心式向外扩散,在郊区设立新型城市并拥有生活、工作、交通和休憩的功能,逐渐发展成后来的卫星新城。城市集聚区形成,从此西方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 我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比较

3.1生产型城市空间的起源地不同 

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现代城市是在原工业化时期“工业村庄”和传统商业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原发性特征。而中国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政府往往集中有限的公共资源于大城市的发展,这就必然导致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而不是像西欧国家那样工业中心是从“工业村庄”到“工业城镇”,再到“工业城市”的自然演进。

3.2 城乡关系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多为一元型。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同步转型并行不悖,由此城乡之间呈现一元紧密联系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的城乡关系。

3.3 共同点 

不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城市还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都存在着相同的城市环境危机: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城市土地不断向外扩张和内部空地不断建设的双重发展,引起城市膨胀、城市管理和控制能力下降、建筑质量低劣、卫生条件恶化、环境设施简陋,以及交通拥挤等后果。例如曾经几度困扰的贫民窟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过,即“城中村”问题。

4 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4.1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加速期。近十年来,中国人均收入、基础设施的投资都有很大提高,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1年的37.7%,每年约提高一个百分点。有专家预测,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还会不断提高。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历程,中国的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也就是正处在起飞阶段。

4.2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片面城镇化率决定论导致过渡城市化;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各类园区与大城市空间有序扩展相脱节;城市防灾功能衰退,人居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市民出行日益困难;投资渠道分散,小城镇增长乏力;中小城市缺乏核心竞争力,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风貌千城一貌,特色丧失,建筑风格单一;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率降低,范围率上升。

5 启示

5.1重视小城市、城镇的乡村发展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等级,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八五”期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59个发展到75个,仅增长29%;中等城市则由117个发展到192个,增长52%;小城市由291个发展到373个,增长34%;小城镇增长更是飞速,从1978年的2173个发展到2002年的19811个,增长了811.7%。数字证实中国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如此看来,小城镇发展了,中国才真是算是发展了。

5.2建立自主型经济发展模式,增加城乡人口就业率 

国内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在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中,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以产品需求的扩张为基础,从跨国经验来看,都可以看出海外市场对于发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性。

5.3把握好城市最佳规模与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控制不良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的出现 

城市最佳规模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的最佳规模可以按照城市非农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来衡量,按照人口数量可以分为超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人口的控制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规模而定,这就取决于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数量,主导产业是一个城市性质和特色的取向标准,也是城市GDP总值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城市空间布局控制可以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定。

5.4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推广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核心就是将大城市的拥挤人口转移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子城中去,又称卫星城。母城与子城之间是面积很大的绿地,用来美化城市环境。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奠定了后来郊区化运动中卫星城镇的空间布局形式,其中的绿地建设和卫星城围绕母城放射性分布形式具有借鉴价值。

5.5完善和健全城市规划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有关城市规划法规屈指可数,内容陈旧,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到处可见违章建设和违规操作。致使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涌现拆迁难,乱建乱盖的敞棚区集中出现在城郊结合一带。没有同意的规划分区,使城郊结合带及远郊长期处于空间分布混乱的无组织敞棚区。因此,必须学习英国,在短短十年内制定出大小不一的几十种有关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这对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尤为重要,必须颁布有关条款法规,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操作,使违章建筑处置有法可依。

5.6盖迪斯、芒福德的城乡规划理论指导我国城乡空间区域分布形式 

由于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乡镇的建设,所以单纯的城市建设不是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建设,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对分布广阔的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二者结合才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城市和乡村在人口规模、用地性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中国采用了二元化城乡建设方针,这与西方国家城乡建设多有不同,二元城乡建设吸取了盖迪斯的生物理论和芒福德的城乡空间分布形式———城乡结合分布。

5.7 多元化、集约型城市发展模式 

鉴于中国面积广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人文条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差异很大,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人口密度要求,工业化、资讯化发展要求,服务业成长要求,国土利用效率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要求出发,适应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元协调。基于每个城市、每个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予以解决。

5.8社会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根源问题 

无论西方城市还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如已经提到的城市人口大爆炸、贫民窟(城中村)、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表象问题。真正的根源都是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综合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具有特殊的国情,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国大半人群都是农民,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表象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好了,城市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6 结语

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存在问题,从跨国经验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用来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具有它优秀的一面,在依据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吸取西方城市理论建设中的精华,二者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就会找到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目前来看,中国正在以大幅度的脚步向城市化迈进。在地方政府、城市规划师和广大民众的齐心协力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城镇化进程的良好开端,并创新性的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只要中国城市继续沿着这个模式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最终也会像发达国家一样,走进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