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规范第8.5.10条中“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这个“软弱土层”是指该规范第7.1.1条所列的“软弱地基”还是指相对持力层的“相对软弱土层”?
答:应为“相对软弱土层”。

2.抗震规范说明对丙类设防的建筑,地基液化等级为轻微时“亦可不采取措施”,是否可以认为桩端放在这一层也可以不采取其他措施?
答:由于桩端的受力机理与浅基础不同,桩端持力层不应为液化土层。

3.抗震规范第4.4.5条“液化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密。”该条文如何理解?预应力管桩箍筋如何加密?

答:“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即应满足该规范第4.3.7条的要求: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顶部相同,箍筋应加密”是为了保证桩在液化土层中及软、硬土交界面的抗剪、抗弯强度。按省标(闽02G119)生产的管桩,箍筋最大间距为100mm,构造上已满足要求,如计算需要更强的箍筋,可要求厂家生产时另行配置。

4.桩基静载试验,施工前的试桩数可否合并计算?有些工程只要求桩基施工前做桩基静载试验而未要求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也要做,是否可行?
答:“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这是强制性条文,规范规定复杂地质条件下(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荷载试验,所以一般情况下,施工后的工程桩应进行静载试验,施工前后试验桩数可合并计算。

5.大直径嵌岩桩无法进行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时,应如何解决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和桩基检验问题?
答:02规范对嵌岩桩的设计进行了简化,对于嵌入完整和较完整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层中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只计端阻略去了侧阻。因此大直径嵌岩桩无法进行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时,可以采用规范第8.5.5第4款列举的两种方法确定嵌岩桩承载力。一是允许对完整和较完整的硬质岩石采用岩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经折减后确定桩基承载力,对破碎岩石当取样困难时不宜采用。二是允许采用小面积压板的岩基荷载试验确定桩基承载力。但采用这两种方法应满足以下条件:桩端以下三倍桩径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并应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无岩体临空面,且桩底无沉渣。桩基承载力检验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身质量检验可按规范10.1.7条的规定进行,以钻孔抽芯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

6.人工挖孔桩的环境类别是否为二a类,桩身与护壁的最低砼强度等级是否应为C25?
答:按地基基础规范的要求执行即可(可采用C20,但要有护壁、且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7.桩承台的最小配筋率如何确定?
答:梁式承台按砼规范第9.5.1条、板式承台按第9.5.2条确定。

8.当出现抗拔桩受力状态但承台负弯矩很小时,桩承台面是否需配置受拉钢筋?
答:原则上应按最小配筋率配置构造钢筋,当按素混凝土构件验算可满足要求时,也可不按最小配筋率配置构造钢筋。

9.桩径较小时,单柱单桩之间的基础梁如何设计?
答:应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能承受各自方向柱底弯矩的基础梁,基础梁的线刚度不宜小于柱的线刚度的两倍、且不应小于柱的线刚度。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应按框架梁端加密区的要求设置。

10.地基基础规范对扩展基础未明确需抗剪验算,是否需要?
答:应进行抗剪验算。

11.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半框架结构住宅,顶层面积为标准层的40%,其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如何确定?
答:应为乙级,出屋面房间面积大于楼层面积30%时应作为一个结构层。

12.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当按抗浮水位复核时,是否满足0.9G>Fw即可?(Fw——浮力标准值)
答:当按勘察报告提出的抗浮水位计算时,可按上式验算,若勘察未提供抗浮水位,可按满水位(室外地面下500mm)验算。尚应注意,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水浮力应取荷载设计值。

13.地下室抗浮锚杆设计是否要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答:地下室抗浮锚杆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设计基准期应与主体结构相同,故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计算方法可参照上海市标准《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当地下水或土对钢材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时,也可不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可按年腐蚀率0.03mm考虑锚杆截面积增量。

14.地下室底板配筋考虑地下水压力时,地下水位应如何确定?
答:无人防荷载组合时,地下水位应取勘察报告提供的抗浮水位(最高水位),当勘察报告没有提供抗浮水位(只提供常年水位)时,可取室外地面标高-0.5m;当与人防荷载组合时,地下水位宜取常年水位,并应取两者计算最大值配筋。需要注意的是,当采用筏板基础且建筑物重量超过水浮力时,地下室底板配筋不需要考虑地下水压力的影响。

1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地下室、水池、水箱等)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与混凝土规范不一致,该如何执行?

答:执行混凝土规范的规定(按环境类别确定保护层厚度)。

16.人防规范第4.3.14条要求桩基应考虑墙柱传来的核爆动荷载标准值,若核爆荷载顶板为60kN/m2、底板为25kN/m2,作用到基桩的核爆动荷载应按以下哪一种荷载取值:60kN/m2;60-25=35kN/m2:25kN/m2?
答:应取60kN/m2,一般情况下计算结果均可满足要求。

17.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中,外墙带扶壁柱的,怎样根据扶壁柱尺寸大小确定计算模型(单向板或双向板)?
答: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框架柱)外墙扶壁柱之间外墙板块可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按双向板计算时,应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

18.高规条文说明中采用100年重现期风荷载以60m高度为界,用词为“可”,如何把握?
答:一般以60m为界,体量、刚度大的建筑可放宽要求,高出60m不多时,可按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适当放大。

19.在电算计算总信息的风荷载计算中,采用程序内定的结构基本周期T1是否可行?
答:程序内定的结构基本周期T1,有时与上部结构电算基本周期T1有较大出入,会影响风压计算的准确性,一般都予以人工干预,重新修正后电算。

20.二a类环境类别定义为室内潮湿环境,卫生间、阳台、外走廊算不算潮湿环境?
答:卫生间、阳台、外走廊可不按二a类环境考虑。

2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要求,是否对两个主轴方向平动为主的振型都要考虑?
答:高规第4.3.5条中所说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指的是T1,Y1=max(T1x,T1y)。研究表明,结构扭转第一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方向的平动第一自振周期的比值,对结构的扭转响应有明显影响,当两者接近时,结构的扭转效应显著增大。高规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值进行了限制,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以减少扭转效应。高规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T2之比值没有进行限制,主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单纯的一阶扭转或平动振型的工程较少,多数工程的振型是扭转和平动相伴随的,即使是平动振型,往往在两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量。针对上述情况,限制Tt与T1的比值是必要的,具有广泛适用性:如对Tt与T2的比值也加以同样的限制,对一般工程是偏严的要求。

22.六度区多层建筑是否也应控制扭转位移比、侧向刚度比?

答:一般不控制,对大型公共建筑等(采用框支结构、框剪结构、三级框架等结构形式)则应控制。

23.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明显不对称”如何定量判断?

答:多层建筑采用单向地震作用耦联计算时,高层建筑采用单向地震作用耦联计算并考虑偶然偏心时,主要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1.3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24.裙房与主楼相连,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答:主楼与裙房可分别按自身条件确定抗震等级,但裙房抗震等级不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例如,裙房为纯框架、主楼为剪力墙结构且连为整体时,主楼按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裙房框架的抗震等级除自身条件确定外,尚不应低于主楼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25.有出屋面房间及斜屋面的框架结构建筑高度如何计算?
答:出屋面房间面积大于楼层面积的30%时,应作为一个结构层并计入结构高度。对于斜屋面房屋,若斜屋面面积大于屋面总面积的50%,房屋高度可算至坡屋面斜坡一半位置的高度。

26.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若斜交抗侧力构件数量很少(如局部小墙段、或仅有个别斜交框架)是否也应计算?
答:原则上要计算,当斜交抗侧力构件刚度贡献极少(如筒体上设小斜角,框架结构平面设局部斜向拉梁)时也可不计算。

27.建筑设计为“错层”时,楼板错开多大距离为“错层结构”?
答:一般情况下,“错层”如果在两个方向都不超过梁高时,不按错层计算。

28.抗震规范第6.3.11条是“剪跨比不大于2……”,对于未提供框架柱剪跨比的,是否都按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来判断?
答:可以。

29.四级抗震时,短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是否应满足抗震规范表6.3.12注2的1.2%的?
答:满足四级框架的体积配箍率要求(o.4%)即可。

30.框剪结构的计算模型中,框架梁与剪力墙大量采用铰接,是否可行?
答:高规第8.1.6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因此,不应大量采用铰接,同时采用铰接的节点尚应满足垂直荷载下固接的要求。

3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否包含地下室?

答: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高规第7.1.9条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应是室外地坪(不论地下室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地下一层一般按加强部位设计,且其边缘构件设计可与地上一层相同。若地下室多于一层,地下二层以下一般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要求设计;特殊情况(如地下室周边约束条件较差)需另行考虑。

32.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部分,强调必须采用箍筋,能否采用连续多个单肢箍(拉筋)?
答:允许采用拉筋,但不能连续多个,拉筋两侧必需为箍筋,拉筋可计入配箍率。

33.楼屋面的次梁(单跨或连续次梁边跨边支座)末端搁置在框架梁或垂直搁置在剪力墙上,按弹性固定端计算时,其电算结果该端支座负筋比跨中配筋还大,甚至搁置在剪力墙上的次梁梁端配筋大的要排双层筋,其锚固构造也成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次梁(单跨或连续跨的边跨边支座)末端一律可按铰接支座计算,该支座负筋按该跨跨中配筋量的1/4配置即可。

34.高规中的框支梁是否包含托柱的梁,托柱的梁在设计时应注意什么?
答:高规对框支梁的条文规定中有多处提到“梁上托柱”的规定内容,因此框支梁是包含了上部托柱和托墙的梁。托柱的梁一般受力较大,有时受力上成为空腹桁架的下弦,形成拉弯构件,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实际上许多梁上托墙的结构,由于墙上开洞形成梁上托墙肢的形式,此类结构受力状态与梁上托柱相似。所以高规第10.2节中对框支梁有许多具体要求,反映了托柱梁的设计要点。

35.幕墙层高过大者,往往要求在半层处加设支座,以减小立柱的跨度。对于该支座的风荷载计算方法,目前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主张直接采用幕墙立柱的支座反力;另一种是主张按主体结构的算法,即风荷载体型系数取0.8,且不乘阵风系数,两种计算结果可相差一倍以上,哪种看法正确?
答:虽然立柱支座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但由于是进行围护结构的计算,所以应该采用幕墙立柱的支座反力,以保证立柱支座的安全度。

3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的爆炸等效静荷载取值多与是否饱和土有关,饱和土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答:以饱和度作为判别标准,饱和度大于80%时为饱和土。计算公式如下:
饱和度Sr=[γ*ω*(1+е)]/[е*(1+ω)]γ-容量(g/cm3)ω-含水量е-孔隙比。
在工程实践中,对有些土层可以不进行饱和度计算,也能作出准确判断。例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含水量大于液限且孔隙比大于1的软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为淤泥、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时为淤泥质土)均为饱和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