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408-2021 1

1 总则 14

2 术语和符号 15

2.1 术语 15

2.2 符号 16

3 基本规定 23

3.1 一般规定 23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23

3.3 试验和观测 24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25

4.1 一般规定 25

4.2 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26

4.3 地震作用计算 28

4.4 构件截面设计 32

4.5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36

4.6 隔震层设计 37

4.7 下部结构设计 41

5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43

5.1 一般规定 43

5.2 隔震支座检验 44

5.3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44

5.4 隔离缝 45

5.5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 45

5.6 伸缩缝 46

5.7 检修及隔震标识 46

6 多层与高层建筑 47

6.1 一般规定 47

6.2 隔震层设计 48

6.3 结构设计 49

7 大跨屋盖建筑 58

7.1 一般规定 58

7.2 隔震层设计 59

7.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59

7.4 支承结构设计 60

8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 62

8.1 一般规定 62

8.2 隔震层设计 63

8.3 结构设计 63

9 核电厂建筑 65

9.1 一般规定 65

9.2 隔震设计 66

9.3 楼层反应谱 68

9.4 隔震支座的要求 68

9.5 橡胶隔震支座的检验规则 69

9.6 地震监测与报警 70

10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71

10.1 一般规定 71

10.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72

10.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73

11 村镇民居建筑 75

11.1 一般规定 75

11.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75

附录A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79

附录B 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83

附录C 隔震支座连接设计 85

附录D 隔震支座力学分析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 90

附录E 既有建筑加固墙体和柱的托换方法 9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02

引用标准名录 103

附:条文说明 104

1 总则 109

3 基本规定 110

3.1 一般规定 110

3.2 场地、地基和基础 110

3.3 试验和观测 111

4 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112

4.1 一般规定 112

4.2 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113

4.3 地震作用计算 115

4.4 构件截面设计 117

4.5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119

4.6 隔震层设计 120

4.7 下部结构设计 121

5 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122

5.1 一般规定 122

5.2 隔震支座检验 123

5.3 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124

5.4 隔离缝 125

5.5 穿越隔震层的固定设施和管线 125

5.6 伸缩缝 126

5.7 检修及隔震标识 126

6 多层与高层建筑 127

6.1 一般规定 127

6.2 隔震层设计 128

6.3 结构设计 128

7 大跨屋盖建筑 131

7.1 一般规定 131

7.2 隔震层设计 132

7.3 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133

7.4 支承结构设计 133

8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 135

8.1 一般规定 135

8.2 隔震层设计 136

8.3 结构设计 136

9 核电厂建筑 138

9.1 一般规定 138

9.2 隔震设计 139

9.3 楼层反应谱 140

9.6 地震监测与报警 140

10 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42

10.1 一般规定 142

10.2 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43

10.3 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45

11 村镇民居建筑 146

11.1 一般规定 146

11.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46

附录A 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设计 15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