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10-2010 1

前言 7

目次 10

l 总则 17

2 术语和符号 18

2.1 术语 18

2.2 符号 20

3 基本设计规定 23

3.1 一般规定 23

3.2 结构方案 24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25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6

3.5 耐久性设计 29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32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33

4 材料 35

4.1 混凝土 35

4.2 钢筋 37

5 结构分析 44

5.1 基本原则 44

5.2 分析模型 45

5.3 弹性分析 46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47

5.5 弹塑性分析 48

5.6 塑性极限分析 49

5.7 间接作用分析 49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0

6.1 一般规定 50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0

6.3 斜截面取载力计算 70

6.4 扭曲截而承载力计算 80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89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93

6.7 疲劳验算 96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04

7.1 裂缝控制验算 104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113

8 构造规定 117

8.1 伸缩缝 117

8.2 混凝土保护层 118

8.3 钢筋的锚固 119

8.4 钢筋的连接 122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25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27

9.1 板 127

9.2 梁 131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139

9.4 墙 147

9.5 叠合构件 149

9.6 装配式结构 151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153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57

10.1 一般规定 157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166

10.3 预应力泪凝土构造规定 171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78

11.1 一般规定 178

11.2 材料 182

11.3 框架梁 183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186

11.5 铰接排架柱 195

11.6 框架梁柱节点 197

11.7 剪力墙及连梁 202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214

11.9 板柱节点 216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218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220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223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237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42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248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253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260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67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273

本规范用同说明 276

引用标准名录 277

附:条文说明 278

目次 280

l 总则 283

2 术语和符号 285

2.1 术语 285

2.2 符号 285

3 基本设计规定 287

3.1 一般规定 287

3.2 结构方案 288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289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90

3.5 耐久性设计 293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297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298

4 材料 301

4.1 混凝土 301

4.2 钢筋 303

5 结构分析 309

5.1 基本原则 309

5.2 分析模型 311

5.3 弹性分析 312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313

5.5 弹塑性分析 313

5.6 塑性极限分析 314

5.7 间接作用分析 315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316

6.1 一般规定 316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317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324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330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335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337

6.7 疲劳验算 339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342

7.1 裂缝控制验算 342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347

8 构造规定 351

8.1 伸缩缝 351

8.2 混凝土保护层 353

8.3 钢筋的锚固 354

8.4 钢筋的连接 357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359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361

9.1 板 361

9.2 梁 363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367

9.4 墙 372

9.5 叠合构件 373

9.6 装配式结构 375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376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380

10.1 一般规定 380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385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387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391

11.1 一般规定 391

11.2 材料 395

11.3 框架梁 396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400

11.5 铰接排架柱 405

11.6 框架梁柱节点 406

11.7 剪力墙及连梁 409

11.8 预应力棍凝土结构构件 413

11.9 板柱节点 414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416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417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419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423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24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425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426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430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433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435

3.1.7 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3.2 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1571205276(1)

1571205312(1)

4. 1. 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标准值fck应按表4.1.3-1 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标准值ftk应按表4.1.3-2 采用。

 

1571205361(1)

4. 1. 4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设计值fc 应按表4.1.4-1 采用;轴心抗拉强度的设计值ft应按表4.1.4-2 采用。

 

1571205402(1)

4.2.2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 % 的保证率。普通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fyk 、极限强度标准值fstk应按表4.2.2-1 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的极限强度标准值fptk及屈服强度标准值fpyk应按表4.2.2-2 采用。

 

1571205441(1)

1571205473(1)

4.2.3 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 、抗压强度设计值f\’y按表4.2.3-1 采用;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py 、抗压强度设计值f\’py 应按表4.2.3-2 采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对轴心受压构件,当采用HRB500 、HRBF500 钢筋时,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y ; 应取400 N/mm²。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v 应按表中fy的数值采用;但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时,其数值大于360N/mm²时应取360N/mm²。

 

1571205534(1)

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ρmin不应小于表8.5.1 规定的数值。

 

1571205661(1)

10.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11.1.3 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3 确定。

 

1571205768(1)

1571205795(1)

11.2.3 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

11.3.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571205846(1)

11.3.6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 1 规定的数值;

 

1571205886(1)

2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 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 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

 

1571205924(1)

11.4.12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 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

 

1571205983(1)

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 的规定;

 

1571206018(1)

3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2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

4 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 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 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

11.7.14 剪力墙的水平和坚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的水平和坚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 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0.2%;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和坚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

注:对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其竖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 采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