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336-2018 1
1 总则 13
2 术语和符号 14
2.1 术语 14
2.2 符号 16
3 基本规定 20
3.1 抗震设防分类和目标 20
3.2 地震作用 21
3.3 结构体系 21
3.4 地震反应计算 22
3.5 抗震措施 24
3.6 结构材料与施工 24
3.7 减震隔震设计 25
3.8 地震反应观测 26
4 场地 27
4.1 场地分类与评价 27
4.2 场地地震液化的判别及其处理措施 29
4.3 场地震陷评价及处理措施 33
5 设计地震动 36
5.1 地下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 36
5.2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37
6 抗震计算和验算 38
6.1 -般规定 38
6.2 反应位移法Ⅰ 38
6.3 反应位移法Ⅱ 40
6.4 反应位移法Ⅲ 43
6.5 反应位移法Ⅳ 44
6.6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45
6.7 时程分析法 45
6.8 截面抗震验算 47
6.9 抗震变形验算 48
6.10 地震抗浮验算 49
7 地下单体结构 51
7.1 一般规定 51
7.2 计算要求 52
7.3 抗震措施 53
8 地下多体结构 57
8.1 一般规定 57
8.2 计算要求 58
8.3 抗震措施 58
9 盾构隧道结构 59
9.1 一般规定 59
9.2 计算要求 59
9.3 抗震措施 61
10 矿山法隧道结构 63
10.1 一般规定 63
10.2 计算要求 63
10.3 抗震措施 64
11 明挖隧道结构 68
11.1 一般规定 68
11.2 计算要求 68
11.3 抗震措施 69
12 下沉式挡土结构 71
12.1 一般规定 71
12.2 计算要求 71
12.3 抗震措施 72
附录A 结构体系简化计算原则 74
附录B 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计算 76
附录C 初始静应力状态确定方法 79
附录D 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81
本标准用词说明 85
引用标准名录 86
附:条文说明 87
1 总则 91
3 基本规定 92
3.1 抗震设防分类和目标 92
3.2 地震作用 93
3.3 结构体系 93
3.4 地震反应计算 95
3.5 抗震措施 97
3.6 结构材料与施工 97
3.7 减震隔震设计 97
3.8 地震反应观测 98
4 场地 99
4.1 场地分类与评价 99
4.2 场地地震液化的判别及其处理措施 100
4.3 场地震陷评价及处理措施 102
5 设计地震动 104
5.1 地下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 104
5.2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105
6 抗震计算和验算 106
6.2 反应位移法Ⅰ 106
6.3 反应位移法Ⅱ 108
6.4 反应位移法Ⅲ 111
6.5 反应位移法Ⅳ 113
6.6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114
6.7 时程分析法 116
6.8 截面抗震验算 118
6.9 抗震变形验算 119
6.10 地震抗浮验算 120
7 地下单体结构 122
7.1 一般规定 122
7.2 计算要求 123
7.3 抗震措施 124
8 地下多体结构 125
8.1 一般规定 125
8.2 计算要求 125
9 盾构隧道结构 126
9.1 一般规定 126
9.2 计算要求 126
9.3 抗震措施 128
10 矿山法隧道结构 132
10.1 一般规定 132
10.2 计算要求 132
10.3 抗震措施 133
11 明挖隧道结构 135
11.1 一般规定 135
11.2 计算要求 135
11.3 抗震措施 135
12 下沉式挡土结构 137
12.1 一般规定 137
12.2 计算要求 137
12.3 抗震措施 137
附录A 结构体系简化计算原则 138
附录B 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计算 139
附录C 初始静应力状态确定方法 141
附录D 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