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336-2018 1

1 总则 13

2 术语和符号 14

2.1 术语 14

2.2 符号 16

3 基本规定 20

3.1 抗震设防分类和目标 20

3.2 地震作用 21

3.3 结构体系 21

3.4 地震反应计算 22

3.5 抗震措施 24

3.6 结构材料与施工 24

3.7 减震隔震设计 25

3.8 地震反应观测 26

4 场地 27

4.1 场地分类与评价 27

4.2 场地地震液化的判别及其处理措施 29

4.3 场地震陷评价及处理措施 33

5 设计地震动 36

5.1 地下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 36

5.2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37

6 抗震计算和验算 38

6.1 -般规定 38

6.2 反应位移法Ⅰ 38

6.3 反应位移法Ⅱ 40

6.4 反应位移法Ⅲ 43

6.5 反应位移法Ⅳ 44

6.6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45

6.7 时程分析法 45

6.8 截面抗震验算 47

6.9 抗震变形验算 48

6.10 地震抗浮验算 49

7 地下单体结构 51

7.1 一般规定 51

7.2 计算要求 52

7.3 抗震措施 53

8 地下多体结构 57

8.1 一般规定 57

8.2 计算要求 58

8.3 抗震措施 58

9 盾构隧道结构 59

9.1 一般规定 59

9.2 计算要求 59

9.3 抗震措施 61

10 矿山法隧道结构 63

10.1 一般规定 63

10.2 计算要求 63

10.3 抗震措施 64

11 明挖隧道结构 68

11.1 一般规定 68

11.2 计算要求 68

11.3 抗震措施 69

12 下沉式挡土结构 71

12.1 一般规定 71

12.2 计算要求 71

12.3 抗震措施 72

附录A 结构体系简化计算原则 74

附录B 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计算 76

附录C 初始静应力状态确定方法 79

附录D 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81

本标准用词说明 85

引用标准名录 86

附:条文说明 87

1 总则 91

3 基本规定 92

3.1 抗震设防分类和目标 92

3.2 地震作用 93

3.3 结构体系 93

3.4 地震反应计算 95

3.5 抗震措施 97

3.6 结构材料与施工 97

3.7 减震隔震设计 97

3.8 地震反应观测 98

4 场地 99

4.1 场地分类与评价 99

4.2 场地地震液化的判别及其处理措施 100

4.3 场地震陷评价及处理措施 102

5 设计地震动 104

5.1 地下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 104

5.2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105

6 抗震计算和验算 106

6.2 反应位移法Ⅰ 106

6.3 反应位移法Ⅱ 108

6.4 反应位移法Ⅲ 111

6.5 反应位移法Ⅳ 113

6.6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114

6.7 时程分析法 116

6.8 截面抗震验算 118

6.9 抗震变形验算 119

6.10 地震抗浮验算 120

7 地下单体结构 122

7.1 一般规定 122

7.2 计算要求 123

7.3 抗震措施 124

8 地下多体结构 125

8.1 一般规定 125

8.2 计算要求 125

9 盾构隧道结构 126

9.1 一般规定 126

9.2 计算要求 126

9.3 抗震措施 128

10 矿山法隧道结构 132

10.1 一般规定 132

10.2 计算要求 132

10.3 抗震措施 133

11 明挖隧道结构 135

11.1 一般规定 135

11.2 计算要求 135

11.3 抗震措施 135

12 下沉式挡土结构 137

12.1 一般规定 137

12.2 计算要求 137

12.3 抗震措施 137

附录A 结构体系简化计算原则 138

附录B 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形计算 139

附录C 初始静应力状态确定方法 141

附录D 均匀地层中圆形盾构隧道地震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14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