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共分14章和6个附录,具体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条件和设计基准,材料,管道组成件的选用,管道组成件的强度,管径选择及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管道的应力分析计算,管道支吊架,管道的焊接,管道的检验和试验,倮温、隔声、防腐和油漆,管道系统的超压保护。
GB50764-2012 1
1 总则 15
2 术语和符号 16
2.1 术语 16
2.2 符号 18
3 设计条件和设计基准 28
3.1 设计条件 28
3.2 设计基准 33
4 材料 35
4.1 一般规定 35
4.2 金属材料的使用温度 35
4.3 金属材料的许用应力 35
4.4 佥属材料的便用要求 36
5 管道组成件的选用 38
5.1 一般规定 38
5.2 管子 38
5.3 弯管和弯头 39
5.4 支管连接 39
5.5 法兰 40
5.6 垫片 40
5.7 紧固件 41
5.8 异径管 42
5.9 封头 42
5.10 阀门 34
5.11 管道特殊件 45
5.12 非金属衬里的管道组成件 46
6 管道组成件的强度 47
6.1 一般规定 47
6.2 管子的强度 47
6.3 弯管弯头的强度 51
6.4 支管连接的补强 52
6.5 异径管 56
6.6 法兰及法兰附件 57
6.7 封头及节流孔板 58
7 管径选择及水力计算 62
7.1 一般规定 62
7.2 管径的选择 62
7.3 单相流体管道系统压力损失 66
7.4 两相流体管道系统压力损失 85
7.5 节流孔板孔径计算 90
7.6 安全阀的选择计算 92
8 管道布置 95
8.1 一般规定 95
8.2 汽水管道 95
8.3 易燃或可燃介质管道 113
8.4 有毒气体或液体管道 115
85 腐蚀性介质管道 116
8.6 其他气体管道 116
8.7 厂区管道的布置 116
9 管道的应力分析计算 118
9.1 —般规定 118
9.2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的范围及方法 118
9.3 管道应力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 119
9.4 管道应力验算 120
9.5 管系补偿值计算及冷紧 124
9.6 管道对设备或端点的作用力 126
10 管道支吊架 129
10.1 一般规定 129
10.2 支吊架间距 129
10.3 支吊架荷载 130
10.4 支吊架型式选择 132
10.5 支吊架的材料选择 134
10.6 支吊架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 135
11 管道的焊接 137
11.1 焊接材料 137
11.2 焊接接头设计 137
12 管道的检验和试验 138
12.1 一般规定 138
12.2 检验 138
12.3 试验 138
13 保温、隔声、防腐和油漆 139
13.l 保温 139
13.2 隔声和消声 139
13.3 防腐和油漆 139
14 管道系统的超压保护 140
14.1 超压保护 140
14.2 超压保护装置 140
附录A 常用材料性能 142
附录B 管道的无损检验 166
附录C 水力计算 168
附录D 柔性系数和应力增加系数 193
附录E 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计算 199
附录F 焊接结构及焊接材料 205
本规范用词说明 221
引用标准名录 222
附:条文说明 225
1 总则 228
3 设计条件和设计基准 229
3.1 设计条件 229
3.2 设计基准 229
4 材料 231
4.1 一般规定 231
4.2 金属材料的使用温度 231
4.4 金属材料的使用要求 231
5 管道组成件的选用 235
5.1 一般规定 235
5.2 管子 235
5.3 弯管和弯头 235
5.4 支管连接 235
5.10 阀门 236
6 管道组成件的强度 237
6.2 管子的强度 237
6.3 弯管弯头的强度 238
6.4 支管连接的补强 239
6.5 异径管 239
6.6 法兰及法兰附件 239
6.7 封头及节流孔板 240
6 管径选择及水力计算 241
7.2 管径的选择 241
7.3 单相流体管道系统压力损失 241
8 管道布置 243
8.2 汽水管道 243
8.3 易燃或可燃介质管道 246
8.4 有毒气体或液体管道 248
8.5 腐蚀性介质管道 249
9 管道的应力分析计算 250
9.4 管道应力验算 250
9.5 管系补偿值计算及冷紧 251
9.6 管道对设备或端点的作用力 251
10 管道支吊架 253
11 管道的焊接 254
11.1 焊接材料 254
12 管道的检验和试验 255
12.1 一般规定 255
12.2 检验 255
12.3 试验 255
附录A 常用材料性能 256
附录C 水力计算 251
8.2.5 管道疏水、放水和放气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 对可能造成汽轮机进水的管道疏水设计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从锅炉过热器出口至汽轮机主汽门之间的主蒸汽管道,每个低位点都必须设置自动疏水;在靠近汽轮机主汽门前的每段支管上,必须设置自动疏水;疏水管道内径不得小于19mm,疏水应单独接至疏水扩容器或凝汽器,不得采用疏水转注或合并。主蒸汽管道的疏水坡度方向必须顺汽流方向,且坡度不得小于 0.005。
2)每根低温再热蒸汽管道的低位点必须设置带水位测点的疏水收集器;如果低温再热蒸汽管道至给水加热器的进汽管道有低位点时,该低位点必须设置带水位测点的疏水收集器,低温再热蒸汽管道疏水管内径不得小于38mm;从再热器出口至汽轮机中压主汽门之间的高温再热蒸汽管道,每个低位点都必须设置自动疏水。疏水应单独接至疏水扩容器或凝汽器,不得采用疏水转注或合并。再热蒸汽管道的疏水坡度方向必须顺汽流方向,且坡度不得小于0.005。
3)汽轮机抽汽管道最靠近汽轮机的动力止回阀或电动关断阀前应设自动疏水,管道上所有低位点应设置自动疏水。抽汽管道疏水应单独接至疏水扩容器或凝汽器,不得采用疏水转注或合并。疏水坡度方向必须顺汽流方向,且坡度不得小于0.005。
4)汽封系统喷水减温器的下游管道上应设置自动疏水。汽轮机与汽封联箱之间的汽封系统管道应使疏水坡向联箱,其坡度不得小于0.02;至汽封系统的外部供汽管道必须坡向供汽汽源,其坡度不得小于0.02,至轴封加热器的轴封漏气管道必须坡向轴封加热器,其坡度不得小于0.02。
8.3.1 可燃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7 管道的补偿严禁采用填料函式补偿器。
8.4.1 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 管道的补偿严禁采用填料函式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