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6.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7.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8.圆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9.型钢混凝土剪力墙;10.钢板混凝土剪力墙;11.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12.钢与混凝土组合梁;13.组合楼板;14.连接构造。
JGJ138-2016 1
1 总则 13
2 术语和符号 14
2.1 术语 14
2.2 符号 15
3 材料 19
3.1 钢材 19
3.2 钢筋 26
3.3 混凝土 26
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9
4.1 一般规定 29
4.2 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类型 29
4.3 设计计算原则 31
4.4 一般构造 38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 40
5.1 一般规定 40
5.2 承载力计算 41
5.3 裂缝宽度验算 47
5.4 挠度验算 48
5.5 构造措施 49
6 型钢棍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54
6.1 一般规定 54
6.2 承载力计算 55
6.3 裂缝宽度验算 70
6.4 构造措施 71
6.5 柱脚设计及构造 74
6.6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81
7 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92
7.1 一般规定 92
7.2 承载力计算 93
7.3 构造措施 100
7.4 柱脚设计及构造 101
7.5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106
8 圆形钢管温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113
8.1 一般规定 113
8.2 承载力计算 113
8.3 构造措施 119
8.4 柱脚设计及构造 119
8.5 梁柱节点形式及构造 125
9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131
9.1 承载力计算 131
9.2 构造措施 141
10 钢板温凝土剪力墙 146
10.1 承载力计算 146
10.2 构造措施 153
11 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 155
11.1 承载力计算 155
11.2 构造措施 158
12 钢与棍凝土组合梁 160
12.1 一般规定 160
12.2 承载力计算 161
12.3 挠度计算及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170
12.4 构造措施 173
13 组合楼板 176
13.1 一般规定 176
13.2 承载力计算 177
1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81
13.4 构造措施 184
13.5 施工阶段验算及规定 186
14 连接构造 188
14.1 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188
14.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191
14.3 阴形钢管混凝土桩的连接构造 194
14.4 梁与梁连接构造 196
14.5 梁与墙连接构造 196
14.6 斜撑与梁、柱连接构造 197
14.7 抗剪连接件构造 198
14.8 钢筋与钢构件连接构造 199
附录A 常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系数及标准试验方法 201
附录B 组合楼盖舒适度验算 208
本规范用词说明 212
引用标准名录 213
附: 条文说明 215
1 总则 220
2 术语和符号 221
2.1 术语 221
2.2 符号 221
3 材料 222
3.1 钢材 222
3.2 钢筋 223
3.3 混凝土 224
4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25
4.1 一般规定 225
4.2 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类型 225
4.3 设计计算原则 226
4.4 一般构造 229
5 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转换梁 230
5.1 一般规定 230
5.2 承载力计算 230
5.3 裂缝宽度验算 231
5.4 挠度验算 232
5.5 构造措施 232
6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235
6.1 一般规定 235
6.2 承载力计算 236
6.3 裂缝宽度验算 238
6.4 构造措施 238
6.5 柱脚设计及构造 239
6.6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241
7 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245
7.1 一般规定 245
7.2 承载力计算 245
7.3 构造措施 246
7.4 柱脚设计及构造 247
7.5 梁柱节点计算及构造 249
8 圆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柱和转换柱 251
8.1 一般规定 251
8.2 承载力计算 251
8.3 构造措施 255
8.4 柱脚设计及构造 255
8.5 梁柱节点形式及构造 257
9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260
9.1 承载力计算 260
9.2 构造措施 261
10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264
10.1 示载力计算 264
10.2 构造措施 265
11 带钢斜撑混凝土剪力墙 267
11.1 承载力计算 267
11.2 构造措施 267
12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269
12.1 一般规定 269
12.2 承载力计算 272
12.3 挠度计算及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 277
12.4 构造措施 279
13 组合楼板 281
13.1 一般规定 281
13.2 承载力计算 281
1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82
13.4 构造措施 283
13.5 施工阶段验算及规定 283
14 连接构造 285
14.1 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285
14.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285
14.3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 285
14.4 梁与梁连接构造 286
14.5 梁与墙连接构造 286
14.6 斜撑与梁、柱连接构造 286
14.7 抗剪连接件构造 286
14.8 钢筋与钢构件连接构造 287
附录A 常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系数及标准试验方法 288
附录B 组合楼盖舒适度验算 291
3.1.5 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结构构件的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9.2条的有关规定。
3.2.3 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11.2.3条的有关规定。
4.3.8 组合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规定。丙类建筑组合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3.8确定。
注: 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接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
3 高度不超过 60m 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4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 18m 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