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HJCZNL 1 

第一部分 总则 4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5 

4 评价原则 6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6 

5.1 工作目的 6 

5.2 工作内容 7 

5.3 工作流程 8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8 

第二部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10 

一、单要素评价 10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10 

7.1 生态重要性评价 10 

7.1.1 技术方法 10 

7.1.2 生态重要性分级 11 

7.2 生态敏感性评价 12 

7.2.1 技术方法 12 

7.2.2 生态敏感性分级 13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3 

8.1 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4 

8.2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5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5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7 

10.1 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8 

10.2 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9 

二、集成评价 19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9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20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20 

第三部分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2 

14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22 

14.1 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22 

14.2 评价方法 22 

15 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3 

15.1 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3 

15.2 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3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7 

16.1 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7 

16.2 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7 

17 文态空间评价 33 

附录A 综合分析 37 

A.1 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37 

A.2 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37 

A.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7 

A.4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38 

A.5 风险识别及应对 38 

附录B 成果要求 40 

B.1 报告提纲(供参考) 40 

B.2 图件和矢量数据 41 

附录C 空间分析方法 44 

C.1 属性值数值化参考 44 

C.2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I) 44 

C.3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45 

附录D 土壤质地分级 47 

附录E 基础数据 4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