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共分10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要求,场地、地基与基础,地震作用,地震反应计算,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高架区间结构,高架车站结构,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等。

GB50909-2014 1

1总 则 15

2 术语和符号 16

2.1 术语 16

2.2 符号 17

3 基本要求 22

3.1 抗震设防要求 22

3.2 抗震性能要求 23

3.3 地震反应计算 25

3.4 减震设计 26

3.5 地震反应观测 26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27

4.1 一般规定 27

4.2 场地 27

4.3 地基与基础 30

4.4 可液化场地 31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37

5 地震作用 38

5.1 —般规定 38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38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41

6 地震反应计算 42

6.1 一般规定 42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43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45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47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47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48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51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52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53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54

7.1 一般规定 54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54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56

7.4 基础 57

7.5 支座 57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59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60

8 高架区间结构 62

8.1 一般规定 62

8.2 地震反应计算 62

8.3 抗震性能验算 62

8.4 抗震构造细节 63

8.5 抗震措施 66

9 高架车站结构 68

9.1 一般规定 68

9.2 地震反应计算 68

9.3 抗震性能验算 68

9.4 抗震构造措施 70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71

10.1 一般规定 71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71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72

10.4 抗震性能验算 73

10.5 抗震构造措施 73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76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74

附录C 多点输人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90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93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96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98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102

本规范用词说明 113

引用标准名录 114

附:条文说明 115

1 总则 121

2 术语和符号 122

3 基本要求 123

3.1 抗震设防要求 123

3.2 抗震性能要求 124

3.3 地震反应计算 126

3.4 减震设计 127

3.5 地震反应观测 128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129

4.1 一股规定 129

4.2 场地 129

4.3 地基与基础 130

4.4 可液化场地 130

5 地震作用 137

5.1 一般规定 137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138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140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140

6 地震反应计算 143

6.1 一般规定 143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146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147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149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150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150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154

6.8 隧逍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156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158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161

7.1 一般规定 161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161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167

7.4 基础 167

7.5 支座 167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168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68

8 高架区间结构 170

8.1 —般规定 170

8.4 抗震构造细节 172

8.5 抗震措施 175

9 高架车站结构 177

9.1 一股规定 177

9.3 抗震性能验算 177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79

10.1 一般规定 179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81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82

10.4 抗震性能验算 184

10.5 抗震构造措施 184

1.0.3 抗震设防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3.2.4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不应低于表3.2.4的规定。

3.2.4-693.348

 

5.2.1 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和表5.2.1-1采用;场地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应根据场地类别和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中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按表5.2.1—2采用:场地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βm应取2.5。

5.2.1-684.40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