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显著特色即是其翼角的处理,对翼角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传统建筑的地方做法,提供对建筑物的断代依据,同时还可以从翼角的处理方式寻找出木结构构件比较合理的受力形式和相对合理的变化形式。
对于屋面,在《诗经》就有“如晕斯飞”的描述,十分形象和贴切。在可以推测的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建筑形式中,一些大型建筑已经开始使用庑殿的形式,如代表夏末文化的河南师偃师二里头一号殿遗址,其中心是一个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庑殿形式的建筑。而代表商代前期的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其宫殿平面四面有回廊,也是一个重檐的庑殿形式。
这个时期的屋盖相对比较简单,《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推测仅覆茅草,檐口平直,翼角仅仅是屋面的转折,角梁很可能并不明显。

之后随着瓦技术的发展,使得屋面防水性能好并且朝着轻盈的方向发展。正身椽的截面可以随着加工技术和力学需要而减小。而角部转折由于防水瓦件在45°方向上长度最大,因此必须保持一定截面大小。这时候就形成了椽子和角梁的尺寸差别。于是技术上的变化也就促使建筑逐渐出现了檐口曲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