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质报告矛盾。

2.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要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3.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背强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waterproofing of
underground works
GB 50108-2008
主编部门: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9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72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公告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0108-2008

4.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外墙钢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5.地下室外墙设计中应考虑楼梯间,车道等支承条件不同的外墙计算与设计,不能与一般外墙相同。当顶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应注意外墙上部支座水平力的传递问题。

6.地下水位较高时,应特别注意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楼层不多时的抗浮计算,采用桩基时应计算桩的抗拔承载力。

7.高层地下室采用独立柱基或条基加抗水底板时,应在抗水板下设褥垫,以保证实际受力与设计计算模型相同。

8.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3.0.2条进行地基变形设计。(强条)

9.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强条)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2) 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3) 摩擦型桩基。

桩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并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表5.3.4的规定。

10.对建筑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变形观测要求,设计人普遍不够重视。变形观测工程范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10.3.8条(强条),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

b.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

c.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

d.加层、扩建建筑物;

e.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f.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g.需要积累建筑沉降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观测的方法和要求,要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的规定。

11.沉降缝基础与偏心基础: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础存在零压力区,所设计基础不能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基承载力。许多柱边与基础对齐的偏心柱基也同样存在问题。零应力区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2.4条的要求。

12.防潮层以下墙体采用水泥砂浆时应注意验算其强度。(因为水泥砂浆对强度的折减)。

13.个别工程的柱基高度不满足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柱基的抗冲切、抗剪不够。

14.墙下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15.砌体结构的地下室问题。

16.地基承载力应为特征值。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第3.0.4条)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其对应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B.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C.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基础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D.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地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17.地下一层墙体能否作为筏板的支座问题。这个问题在砖混及混凝土结构中都存在。

18.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应按计算设置基础梁。

19.基础零应力区的面积问题: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在设计轻钢结构时,应特别注意。

20.地下室顶板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上部的嵌固部位时,不能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

21.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是否计入规范的框支层数的问题:

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则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不计入规范允许的框支层数之内。

22.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如果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是从室外地面算起还是从基础算起?

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建筑物的高度是从室外地面算起。

23.场地采用桩基(包括搅拌桩)不能改变场地的类别。

24.地下室底板钢筋及基础梁钢筋的搭接问题。

25.地下室外墙受弯及受剪计算时,土压力引起的效应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当考虑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土压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当考虑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其荷载分项系数取1.35。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应为静止土压力。对于地面活荷载,同样应乘侧压力系数。许多设计在设计中计算不对。

26.地下室底板的强度计算时(水位较高,总竖向荷载往上)(桩基时不同),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2,这是不对的,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4条荷载分项系数应取为1.0。抗漂浮计算时,板、覆土的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满足有关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砌体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砌体结构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2.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3.在抗震设防区,多层砌体房屋墙上不应设转角窗。(对于剪力墙结构,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不应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抗震设计时,8度及8度以上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不宜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必须设置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并采取措施。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P220)

4.底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a.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b.底框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5.托墙梁侧向腰筋不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F.3.8(4)条。即:自梁顶面下200mm至梁底面上200mm范围内应增设腰筋,其间距不大于200mm;每层腰筋的数量,一级不少于2Φ12,二~四级不少于2Φ10;腰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30倍的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300mm。

6.对小墙垛的强度和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压的计算重视不够。

7.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8.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9.挑梁外露部分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的锚固。

10.构造柱设计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3.2.5条)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规范地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1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间距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的规定要求(特别还应注意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且未采取有效措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5.1~6.5.8条有许多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

12.多层砌体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三道承重纵墙,每道纵墙还应沿各自轴线对齐、贯通。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等宽,且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1.6条的要求。

13.在冻胀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用多孔砖,如采用时,其孔洞应用不低于M10水泥砂浆预先灌实。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的混凝土预先灌实。(《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4.3.5)。

14.砌体结构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7.4.6.2,既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15.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面积另行增配。(《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7.1.5.4)

16.采用已禁用的实心粘土砖。

17.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按固接计算不对,此处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计算。

18.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2.8条设计。既: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19.外凸窗台板抗倾覆不够问题:

20.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何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计算而不算做一层。

一般认为当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小于楼层总面积的30%时,该部分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间计算而不算做一层。

21.多层砌体房屋不应采用砌体墙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如采用这种做法,属于超规。

2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7.3.1的最低层数,如6度区层数为三层及以下的房屋,对于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不做要求。此时是否设置构造柱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23.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

高度、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Code for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

JGJ 8-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6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204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公告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 JGJ8-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asonry structures
GB 50003—201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2年8月1日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0003-2011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