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在平时的课程设计和作图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感觉设计做完了,但总觉得哪个地方怪怪的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感觉自己把图画完了,但和参考图一比总觉得少点什么”,反思了很久也学了很多作图技巧但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其实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最为基础的设计知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设计也不能信马由缰。很多看似枯燥并且被很多同学轻视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的设计和作图是至关重要的。刚学习建筑的同学们经常无视掉它们来创作就很容易失去尺度感和细节从而导致设计看起来很“奇怪”。
很多建筑大师们作品看似好像完全没有按着这些规则来但其实只是把规则完美的“藏”了起来或者用更为高明新颖的方式来代替了。从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开始以及后来的妹岛和世和大家熟知的大多数苹果店的设计师福斯特都是藏东西的高手。
密斯 范斯沃斯住宅
妹岛和世 格雷斯农场
就像毕加索年轻时候已经完美掌握了各项绘画技术,后续看起来简单抽象的作品其实蕴含了无数的技巧。所以,盲目模仿大师作品而不对其所含的基础知识深究很容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几期的内容将从场地设计到建筑细部给大家梳理介绍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A.场地设计
首先要说的就是场地设计。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专业的同学做设计的出发点都不相同,规划专业的同学先从上位规划开始往下一级一级论证,先确定好路网再开始设计,景观专业的同学则是先把场地内的景观布局总图关系都画好了再往上点缀建筑,而建筑专业的同学喜欢先捏个造型接着做内部最后再配上个场地。所以有的同学把建筑主体部分的设计都做完了,周边的场地还是一片空白的,就如下方左图所示,建筑内外部分的深度有很大差别。
那怎样才能做到合理且丰富呢?在实际项目中我们要从高于场地几个尺度的范围来思考问题,首先设计要符合当地的规划导向及街道设计导则规定,接着再分析场地所处地区的位置,在科学园区和老旧小区或者是长安街沿线的设计出发点就会有很大差别,再来就是思考场地所处区位有没有特殊的规划要求,例如是否处于城市绿化景观廊中或是处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中,接着才是场地周边的分析。当然在设计作业的层面我们不需要做那么详尽的分析,一般我们应该首先从街区所在区域的上一级范围来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考范围就需要包括周边的道路和相邻街区概况。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和建筑特征,这是我们确定建筑功能布局和形态的重要依据。
B.道路等级
接着我们要分析场地周边的道路等级,城市中的道路分以下四级。

道路等级

Road Class

交通职能
Traffic function
一般车速
Speed range
推荐红线宽度
Recommended Row
快速路
Expressway
服务于市域范围长距离的快速交通及快速对外交通
60~80km/h
50~70m
主干路
Artery
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是联系城市各功能分区的交通性干道
50~60km/h
40~55m
次干路
Sub-artery
城市内部区域间联络性干道,兼有集散交通和服务性功能
40~50km/h
24~36m
支路
Branch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
≤30km/h
≤24m
快速路就是一般各个城市内的高架或者快速环线,例如北京的1-6环,两侧是不走行人的,其余道路以剖面的形式来看的话是这样。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是不开对建筑的出入口的,只能通过辅路来连接,在主干路旁可以开车行入口但要注意与交叉口的间距要在70m以上所以一般不建议在主干路上开入口。此外道路的等级也决定了车流的方向,汽车是从什么位置过来到达场地的呢?这个对我们设置主入口及后勤入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车道的宽度大约是在3.25m~4m之间,自行车道在2.5m~3.5m之间,人行道最好不要小于2m,各个道路之间可以设置2m左右的绿化隔离带,离建筑还要有3m以上的外摆空间,如果是高层的话就要更大,在场地设计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把这些道路的细节加上,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确定建筑主立面朝向,人行车行流线划分,也能丰富图面效果。再回头看这张图,所有道路信息都没有,唯一的区别只是灰色填充的宽度不一样,这样既得不到建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无法确定建筑的出入口设置是否准确。

C.规范要求
在分析完周边道路之后我们进入场地设计的下一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根据场地条件来设置一圈消防环路和一块消防扑救场地,这个在作业层面不用太过在意细节只用记住:消防环路宽4m、转弯半径9-12m、距建筑≥5m,消防扑救场地宽10m且大致等于建筑的长边。很多同学对消防规范完全没有概念,在学生设计层面确实不必过早陷入规范的束缚中,但并不意味着规范可以被完全忽略,合理的利用规则反而对帮助我们推进设计。有很多同学做设计喜欢做的又大又满,恨不得贴着红线做,出门就是大马路,这样其实既不美观更不实用,就不用说完全违规了,而且做完之后发现车进不去,广场塞不下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草草收场。规范的制定一方面是有切实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长期设计总结出来的比较合理的尺度比例,在设计的开始我们就把道路和场地留足,不仅会显得设计尺寸合适,场地透气,也很容易满足各项使用要求。
D.体量生成
接下来进入到我们熟悉的体量生成阶段,这个可以参照big的案例生成和图纸表达,不再赘述。
E.材质表达
建筑设计完之后要在总平面里用不同的材质和纹理加以区分,最简单的就是给广场道路附上不同的铺装加以区分,如下图所示从马路、人行道到广场、绿化及建筑踏步,各个区域之间的分界清晰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交代的十分清楚。最后再加上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各出入口标识就初步形成了一张方案深度的总平面图。
F.停车设计
还有一些点是带有停车功能的场地需要注意的,各类车辆的尺寸会影响到场地内的道路转弯半径及停车位尺寸。
车辆类型
各种车辆外轮廓尺寸(m)
车辆换算
系数
总长
总宽
总高
微型车
3.5
1.6
1.8
0.7
小型车
4.8
1.8
2.0
1.0
轻型车
7.0
2.1
2.6
1.2
中型车
9.0
2.5
3.2
2.0
大型汽车(客)
12.0
2.5
3.2
3.0
不同的停车方式也会对尺寸有不同的要求:

地下停车设计小知识:
1.地下停车出入口单行道宽度4m,双坡道7m。
2.地下车库柱网尺寸一般为8.4X8.4m,更经济也可8.1X8.1m.
3.地下车库平均每辆车的面积为35-40平方米每车:
包括车位面积,还有车道的平均面积,设施的面积。

最后放一些优秀的停车设计和场地设计图供大家学习参考

停车设计

场地设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