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大小: 37.67MB
附件格式: 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1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中南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辅助建筑工程露明部分的建筑变形缝。适用
于非地震地区及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9度的建筑。
2设计内容.
变彩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
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图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场制作变形缝建筑构造,为现场制作安装的建筑构造做法,满足基本建筑结
构使用功能同时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第二部分 是变形缝装置建筑构造,是在建筑变形缝部位由专业厂家制
造并指导安装的满足建筑结构使用功能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的产品。该装置主要由铝合金型材”基座”、金属
或橡胶”盖板”以及连接基座和盖板的金属“滑杆” 组成。两部分互为补充,设计时可根据工程应用部位、
使用要求合理选用。
3设计依据
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 6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 -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7-201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210-201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50222-20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标准》
GB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50345-201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52-2019《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T51410-2020《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
GB23864-2009《防火封堵材料》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17-2020《蒸压加气混凝士制品应用技术标准》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JG/T372-2012《建筑变形缝装置》
4设计原则
4.1各类结构的伸缩缝间距要求:
4.1.1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伸缩缝间距见表4.1.1。
4.1.2依据《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钢筋混凝士结构伸缩缝间距见表4.1.2。
表4.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表4.1.2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4.1.3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 砌体结构伸缩缝间距见表4.1.3。
表4.1.3砌体房屋伸缩缝最大间距(m)
4.2各类结构变形缝宽度
4.2.1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多层砌体房屋防震缝宽度为70mm~ 100mm;钢结构房屋需
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装配式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其纵横
跨交接处大柱网以及不设柱间支撑时防震缝宽度为100mm~ 150mm,其他防震缝宽为50mm~ 90mm。
4.2.2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士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该
规程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1.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 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 6度、7度、 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
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
2)框架剪勱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 )项规定数值的70%,勱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
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
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 基础可不设防震缝,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4.3建筑专业变形缝的相关标准要求
4.3.1依据《民用建筑设计统-标准》GB50352变形缝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形缝应按设缝的性质和条件设计,使其在产生位移或变形时不受阻,且不破坏建筑物。
2.根据建筑使用要求,变形缝应分别采取防水、防火、保温、隔声、防老化、防腐蚀、防虫害和防脱落等构
造措施。
3.变形缝不应穿过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等用水的房间,也不应穿过配电间等严禁漏水的房间。
4.3.2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变形缝内的填充材料和变形缝的构造基层应采用不燃材料。
4.3.3依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建筑内部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两
侧基层的表面装修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4.3.4依据《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51410变形缝在防火分隔部位的防火封堵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采用矿物棉等背衬材料填塞;
2.背衬材料的填塞厚度不应小于200mm,背衬材料的下部应设置钢质承托板,承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1.5mm;
3.承托板之间、承托板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具有弹性的防火封堵材料填塞;
4.在背衬材料的外面应覆盖具有弹性的防火封堵材料。
在选用防火封堵材料或组件进行建筑缝隙封堵时,还需要考虑缝隙位置及伸缩率、缝隙宽度和深度、使用环
境等因素:
1.缝隙位置及伸缩率:对于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功能性缝隙的封堵, 要考虑建筑变形对封堵有效性的
影响,不仅要选用弹性良好的防火封堵材料或组件进行封堵,且要在构造上采取防脱落、彩或开裂的措
施。
2.缝隙宽度和深度:防火封堵的宽度取决于缝隙宽度,因此防火封堵材料的用級封堵形态随缝隙的宽度而
变化。对宽度一定的缝隙, 封堵材料的耐火性能随封堵深度而异,封堵深度越大,防火封堵部位的耐火性能
就越高。
3.使用环境:防火封堵材料除具有耐火性能外,还要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如伸缩性、隔音性、化学兼
容性、防腐性、防水性、抗机械冲击性、温度和湿度变化等。
4.3.5依据《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底层地面的沉降缝和楼层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的设置,均应与结构相应的缝位置-致, 且应贯.
通地面的各构造层,并做盖缝处理;
2.变形缝应设在排水坡的分水线上,不应通过有液体流经或聚集的部位;
3.变形缝的构造应能使其产生位移或变形时,不受阻、不被破坏,且不破坏地面;变形缝的材料,应按不同
要求分别选用具有防火、防水、保温、防油渗、防腐蚀、防虫害性能的材料。
4.3.6依据《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变形缝部位应增设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附加层,卷材两
端应满粘于墙体,满粘的宽度不应小于150mm,并应钉压固定;卷材收头应用密封材料密封。
4.4当金属盖板高度超过防雷设施保护范围时,应设置防雷装置,外墙变形缝应考虑建筑物防雷侧击并由电
气专业协助设计。
4.5为选用方便,防震缝宽度可参考第九页表4.5。
5材料要求
5.1彩色涂层钢板简称“彩涂板”的技术条件应符合《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12754的要求,彩涂板的
力学性能及化学性能应符合
《压型金属板工程技术规程》GB50896的要求。正面涂层厚度应不小于20um且应根据使用环境腐蚀性等
级,合理选择基材和涂层。
5.2不锈钢板应采用06Cr19Ni10不锈钢,处于严重腐蚀环境时应采用022Cr17Ni12Mo2不锈钢,不锈钢板
的技术条件应符合《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3280以及《不锈钢热扎钢板和钢带》GB/T4237的规
定。冷轧不锈钢板的表面应做发纹处理,热轧不锈钢板的表面应做抛光处理。
5.3铝合金板应采用6063-T5/T6挤压型材,承重盖板应采用6061-T6或6005-T5铝合金,盖板宽度超过
300mm时可采用相同强度的铝合金轧制板材加工。铝合金挤压型材的技术条件应符合《一 般工业铝及铝合
热挤压型材》GB/T6892及《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GB5237.1要求,铝合金轧制板材的技术条
件应符合《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GB/T3880要求。铝合金板表面处理应采用阳极氧化或电泳涂漆、粉末喷
涂、氟碳喷涂。表面处理的膜厚、级别、种类应符合表5.3的规定。
表5.3 3铝合金板表面处理安装要求宜符合表5.5.1的规定,承载力设计值宜按表5.5.2执行。
表5.5.1尼龙锚栓安装要求表5.5.2尼龙锚栓承载力设计值(kN)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体用机械锚栓的安装要求宜符合表5.5.3的规定,承载力设计值宜按表5.5.4执行。
表5.5.3机械锚栓安装要求
表5.5.4机械锚栓承载力设计值(kN)
5.6防火封堵材料应符合《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的要求,嵌缝膏应采用防火填缝胶。对于变形缝的防火
封堵材料宜选用柔性有机堵料、防火密封胶、防火密封漆等及其组合。
5.7防火封堵组件的防火、防烟、和隔热性能不应低于封堵部分建筑构件或结构的防火、防烟和隔热性能要
求,在正常使用和火灾条件下,应能防止脱落、移位、形和开裂。
5.8阻火带为双层不锈钢板中间夹耐火纤维连续焊接组成或钉固而成,阻火带连续长度不应小于10m。阻火
带耐火极限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 6的要求。
5.9防水卷材应采用高分子防水卷材,材质应符合《高分子防水材料第1部分:片材》GB18173.1的要求。
5.10变形缝内的保温材料应采用燃烧等级为A级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