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出了一份修改单。
国家标准出修改单很常见,但是这次的修改单却透露着一丝不同寻常。

原文链接: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sthjbgg/201808/t20180815_451398.htm

往常,修改单是针对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修改,这次居然修改了状态参数。。。。

这类底层信息的修改,对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往往意味着“即将有一大波工作来袭”。比如今年国务院部门改革,有的部门过了半年才捋顺关系。这次更为麻烦的是,为保持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溯。

孝夕夕就好奇了,为何要大费周章改这个?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透露: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不一致,使得国内外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监测结果可比性不强。

嗯,也就是说,虽然“标准状态”很标准,但是不便于比较,所以咱们换成“参比状态”吧。

院士说的不假,放眼国外,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参考状态是一个大气压,区别在于温度:美国是25℃、欧盟是20℃。而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评价通常按照大气实际状况(实况)计。

显然,咱们是对标美帝考虑了我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选用了25℃、一个大气压。

孝夕夕又好奇了,为何2012年修订标准时未调整监测状态?

标准修改单及原标准编制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武雪芳透露:当时标准修订草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专家、部门、地方研讨会,相关各方均未提出修改监测状态。

。。。。

孝夕夕想说,尽信参数不如无参数,参数虽然能够相对准确地描述客观环境,但是冷冰冰的参数不能等价于活生生的感受。记得PMV(预期平均评价)和PPD(预期不满意百分率)吗?类似的,无论是用标准状态还是参比状态描述空气质量,都是不能完美描述人的感受、不能科学地评价环境空气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参比状态下更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或许是此次修改的最大益处。

为了与之配套,生态环境部一并修改了与其直接相关的21项监测标准。

GB 3095-2012的变更单在明年的注册考试范围内,但是出题可能性很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ks10086520@foxmail.com